14.無忝祖宗命

WWW.cmxsw

在不動聲色的筵席裡,高嶽、韋皋和杜佑間,很快達成默契。bqgzw.com

這次宮廷之變,就到“內禪”為止。

隨即三人退入私密的帷幕內,韋皋便要求說,現在宮闈有小小的變化,可我們外朝不能變,因為內禪畢竟是我唐正常的傳位體製,從高祖就開始了,不必庸人自擾,亂了天下形勢。

我們仨穩了,這天下就穩了。

韋皋接下來不好意思說內心真實想法,為的是避嫌,避免讓外界猜測到自己和貞元內禪相關,其實他的想法,就是劍南再合併掉興元府和夔巴兩地,一躍成為西南的巨無霸。

而杜佑當然也有心思,他一統嶺南五管後,便渴求入朝為中書侍郎,也就是在宰堂當首相,更何況皇太子先前就不斷讓劉禹錫給自己寫信,希望讓他來執政中樞,將杜佑視為最有力的支援者,而今的杜黃裳則可以去地方行省迴翔下,至於高嶽呢?

“逸崧的淮海行中書省,馬上可能會有戰事發生。劍南、嶺南乃至整個江淮、江漢諸行省都得全力以財賦支援,逸崧淮海平章事的職權,看來不變纔是最為穩便的。另外,淮海行中書省如分出光、蔡等州設為新的淮西省的話,逸崧所管的州縣,支撐武毅軍恐有不足之虞,故而未來淄青十二州,是否應該將最富庶的幾個州,撥讓給淮海省呢?”杜佑話中有話。

“此言差矣,淄青方鎮十二州,隻有沂、海等尚算和我淮海的楚州接壤,其餘全在武寧軍張建封,宣武軍董晉境外。”高嶽這話實則表示,沂、海、密這個地區太窮,我不稀罕。

杜佑急忙便說,換地換地。

平了淄青,就讓張建封和武寧軍去坐鎮钜野澤的那幾座州郡,而徐泗的緊要地,則讓給逸崧你,“城武有何見解?”

韋皋表示毫無問題,全力支援。

“尊王攘夷!”三位即刻互相起誓,要扶持彼此,且匡扶皇唐江山。

而高嶽可能要繼續在淮海行省的任上,再延續下去,因為對淄青戰事的都統職權,毫無疑問是他的。

次日大明宮中,皇帝的內禪詔書出來,公佈於衆。

皇帝此後為太上皇,但依舊自稱為“朕”,居於兩儀殿內,每旬日前往金鑾殿受宰相們拜謁,朝官一品二品及大刑獄除授和處斷權力還在太上皇手裡(其實已冇啥用),其處分事文狀叫“誥”和“令”,對外曰誥,對內曰令。

而太子李誦,則被認可為新的皇帝。

太上皇的第一個誥令,就是希望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杜黃裳,及太子少師高嶽,至少陽院送冊,迎接太子至舊宮城的太極殿登基成禮。

冊禮文章,太上皇已無翰林學士可用,於是由宰相們出麵,先是說想讓禮部頭司員外郎柳宗元主筆,可又認為柳資曆太淺,且會招惹嫌疑,便將最終撰冊人選移到中書舍人權德輿那邊去。

少陽院內,見太上皇的冊文到來,李誦急忙和整院的家眷、中官、府臣們前來相迎。

在望見高嶽時,李誦情緒立刻比較激動,他知道這代表內禪的事高嶽已點頭認可,便趕緊趨前致禮,卻被王叔文和王伾攔住,說殿下隨即便要登臨大寶,再向衛國公行禮,絕不合乎禮儀。

而高嶽也立即屈降身形在皇太子下,連說臣嶽受太上皇誥,而後便在太極殿內將國璽奉於儲皇手中。

“隻是臣嶽入禁內來,希望去兩儀殿謁見太上皇,然而中官敕使卻對臣說多有不便,故而臣嶽冒死進言殿下,登基大典在即,屆時內外群臣於京師內,都想看到太上皇、新皇兩宮並肩安泰,否則人心必亂,這點還請殿下......”

“宮師金玉良言,豈敢不從?”李誦當即就回答說。

這也等於給高嶽個保證:太上皇及其他宗族的周全,我是碰都不會碰的,不過也希望你能和其他忠臣認可我,衛護我的皇座,到時必有酬謝。

隊伍裡,廣陵郡王李純看到父親這副模樣,不由得將拳頭關節握得咯吱咯吱響,但還是全力忍住,冇有發作,倒是嚇得後麵跪著的吐突承璀幾無人色。

杜黃裳便展開《傳位皇太子暨改元大赦誥》誦讀,裡麵稱讚李誦“睿哲溫恭,寬仁慈惠。文武之道,秉自生知;孝友之誠,發於天性。”

聽得李誦耳輪發紅,麵頰流汗。

而東宮的臣僚們也都各個如臨大敵,眼鼻觀地,羞慚到不敢抬頭。

隨後冊文裡又以皇帝口吻說,朕自封禪華嶽以來,忽然領悟,變得清淨無慾,滿腦子都是修身養性、道法自然的念頭,自覺政務對朕來說,已變成“壅塞重負”,故而想讓太子能“承誥繼統,俾紹前烈,宜陟元後,永綏兆人”,並相信太子即位後,必然能“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極,以熙庶功,無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如此朕就可以閒曠恬淡,追求道家的長生不老了。

李誦立即拜授冊禮,並向杜黃裳和高嶽說,有太上皇在,孤不敢稱朕,此後便自稱為“予”,於延英殿視事,居浴室殿、金鑾殿中,處分事為“敕”、“製”,另外封禪華嶽時太上皇剛剛宣佈改元“貞元”,予不敢改元,請繼續以貞元為年號。

而後皇太子李誦行車駕出大明宮,至舊宮城的太極殿內,行登基大禮,臨軒接受臣子們的慶賀,並從高嶽手中接過國璽。隨後李誦又在側殿接見諸位皇親,並冊封靈虛公主為“寧國大長公主”,義陽公主為“穆國公主”,德陽公主為“韓國公主”,雲安公主為“泰國公主”,其他諸位嗣王不變,諸位公主皆可自由出入宮禁。

眾臣開始向新皇帝進獻表章,希望對其上尊號。

可新皇全都拒絕,稱隻要太上皇在時,予便不上尊號,不冊立皇後,不改元,不稱朕,以示恭敬。

幾乎同時,魏博和淄青的使臣剛剛抵達長安城,在得知皇帝內禪的確切訊息後,無不吃驚,便遞送文狀給中書門下質詢,到底是怎麼回事!

而中書門下諸位宰相則連署答覆:

再過四日,太上皇、新皇二宮同至禦殿,接受中外使臣謁見。

http://m.cmx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