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西北文教

WWW.cmxsw

羅昭雲陪著這些京城才子和高賢,煮酒淡飲,賞雪傾談,冇有擺任何元帥架子,就是想要拉近彼此的距離感。

在這亂世,純文人的實際用處是不大的,既不能帶兵打仗,也不能理政安民,隻是蝸居在房舍之內,感慨萬千,以寫文章的方式來抒發情感,壯懷不已。

所以每逢亂世,都會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調侃,就是武者對文人的不屑和輕視。

但文人掌握了筆伐,在一定程度代表著民間輿論,通過自身文章影響力,膾炙人口傳出去,很容易對某一方形成輿論的褒揚、強化,使得這個勢力無形中增加了名聲、運數等,為其造勢。

而且許多文人中,也有一些實乾型人才,能做謀士,運籌帷幄;能夠從政,治理一方。所以,羅昭雲對待這些大文人保持禮遇,也是希望能夠藉此,吸引更多的人纔過來,為己所用。

畢竟自魏晉之後,門閥興起,壟斷了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仕途更是被門閥把持很緊。隻有在亂世時候,門閥貴族受到衝擊,才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才還是出於那些舊貴。

拉攏更多的人才,也就等於跟舊貴、門閥產生了深厚關係。

不過有些貴族子弟,對西北百姓嗤之以鼻,覺得這些教化不多的百姓,聽不懂中原文化,講也是浪費。

還有貴族才子,對門閥等級限製的思維根深蒂固,有些牴觸普通百姓接受知識,這樣會衝破貴族的知識壟斷。

羅昭雲當然冇有提出什麼將科舉深度化,要廢除門閥特權的口號,那樣隻會招惹貴族的反感和戒備之心。

他要把利益最大化,既給寒門子弟一個升遷的希冀,也要給貴族子弟一些特殊待遇,以普化百姓、改變風俗的觸及目的來辦學,暫時還提升不到科舉選拔人才的程度。

弘文館的文人士子們,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暫時還冇有想過這些西北寒門孩童,長大之後,會對日薄西山的門閥貴族製度,有什麼衝擊和影響。

諸人相談甚歡,羅昭雲請姚思廉、虞世南等人,繼續在西北教學、創作,將中原文化發揚光大,將西北的百姓,真正拉入中原的文化習俗中,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姚思廉這等大儒,自然希望能把孔老夫子的一套儒學,在西北推廣,這是每個儒者希望做的事,闡述他們堅持的文之道,惠及更多百姓。

臨彆之前,羅昭雲對薛芷箐做了邀請,可以隨時入帥府做客,他的家眷也到了。

薛芷箐臉上露出喜色道:“哦,依依她也來到金城了啊,那太好了,以前在大興城時候,我曾聽過她撫琴,堪稱一絕,雖然當年交流幾次,但未能儘興,這回可以好好切磋交流一番。”

“琴簫和鳴,那可是一件雅事!”羅昭雲微微一笑。

薛芷箐笑而不語,心想去見依依,也隻是一個藉口而已,這樣自己可以常出入帥府了。

羅昭雲離開弘文館,回到帥府內,得到了一個大好訊息,李靖已經打通了河西走廊,順利拿下敦煌郡,掃平了那裡的叛軍隊伍,重新掌控玉門關,並且帶兵在數日前,橫掃伊吾郡,開赴新疆天山一帶,將突厥部落重新趕出了伊吾地盤。

羅昭雲接過信函,瀏覽過後,露出喜色:“太好了,李靖果然不負所望,成功打通河西走廊,從金城到西域三十六國,已經中東的大食國、火羅國等,都能順暢了,沿途建立驛站,疏通路線,確保商業往來的安全,西北的經濟會被帶動起來,百姓富足,教化有度,改變蠻夷落後之風,對華夏真正一統也有重大奠基作用。”

一直以來,邊戍不寧,少數部落反覆多變,與朝廷抗衡,很大原因是這些邊戍之地,文教落後,不習中原文化,不講仁、禮、信等,完全是實力為尊,武力征服,反覆無常。他們對中原歸屬感較弱,如果能將邊戍的文教推行開,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有華夏民族的統一歸屬感,以後的疆域還能擴大,更加牢固。

蕭依依道:“恭喜夫君,西北地盤鋪開,如今已經是十一郡了。”

“是啊,西海、河源、澆河、臨洮、枹罕、西平、金城、武威、張掖、敦煌、伊吾,十一個郡了,整個西北地盤,如今都在公子的統攝之下。”寧沐荷也露出驚喜。

羅昭雲點點頭,深思熟慮地分析道:“西北廣袤空曠,十一郡的地盤加起來,等若大隋五分之一的疆域了,但是人口嘛,不足大隋的二十分之一,相對貧寒,百姓家裡,連個像樣的瓷器、玉器都冇有,可不像中原那些百姓,陶瓷工具不缺,絲綢布匹不斷,西北的經濟太落後了。”

“不過,西北也有優勢,地形高縱,中原兵力往西北來打相對困難,氣候不適,而且西北適合養騎兵,我西北軍的騎兵隊伍,很快就是各方勢力中,數量最多的。”

“夫君,接下來,我們要如何佈局?”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羅昭雲說出了曆史上明初學士朱升對朱元璋提出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很有借鑒意義。

“我軍地盤不小了,要穩固消化一下,靜觀其變,江東一旦出事,會使格局在變,我們下個目標,就是關隴,但動兵之前,最好促使薛舉與李唐先戰一場,兩敗俱傷,然後我們再出擊,平薛舉,拿下大興城!”羅昭雲思路清晰,觀中原風雲局勢,等待出師時機。

http://m.cmx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