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迷霧中的大明

洪武三十一年的大明,就好像一個青春昂揚的少年,各方麵都充滿了朝氣。

太祖高皇帝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幅域近八百五十萬平方公裡,六千餘萬人口以及年稅高達三千萬兩的老大帝國。

由於明朝實行的實物稅,入庫的稅銀並不多,但卻有成山似海的糧食和絲綢,這纔是洪武朝有著一邊養著近一百萬經製之兵的同時,於全國設辦衛所的底氣所在。

京營三十五萬、九邊二十一萬、甘肅六萬、閔浙水師十萬、雲南十五萬,這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點完兵冊之後的合擬之數,如果算上戰力不遜色正規軍的漠南衛、山東衛,大明可戰之兵近一百五十萬!

至於那些地方上的衛所兵,並不在統計之內,那個數量更加龐大,怕有近兩百餘萬,不過這些衛所兵不吃皇糧,主要任務還是種田,頂天算是民兵,不在朱允炆的注意之內。

至於大明一朝的政治領域,為後世所熟知的便是兩京一十三省,即南北二京、十三個承宣佈政使司。

但在洪武一朝,還冇有兩京一十三省這個說法,朱元璋攻下集慶路,也就是後世的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大明建立之後,應天府治下稱南直隸,治所稱京師,也叫金陵。

北伐逆元,大都光複,改大都為順天,順天府治下稱北直隸。

而北京這個稱呼,被朱元璋扔到了河南開封的腦袋上。

後來洪武十一年,開封北京稱號被罷,又給到了順天的腦袋上,自此,往後幾百年,就是咱們熟悉的後世首都,北京城了。

朱棣造反,遷都於北京,以金陵為陪都,但在北京皇宮修建的過程中出了紕漏,北京皇宮也就是後世的故宮,修建的藍本就是金陵明皇宮,在修建三大殿的時候,即奉天、華蓋、謹身三殿,被雷給劈了。

三殿焚燬,朱棣因此以為是天怒,是朱元璋怒其謀逆而施加的懲戒,便明發聖旨,仍以金陵為首都,改稱南京,北京仍為陪都,為行在之地。

自此,兩京一十三省之中的兩京纔算齊整。

但是朱棣久居北京,文武大臣都在北京,南京這個首都就是個空殼子,這叫什麼事呢?

於是,朱棣又讓南京重新搭建了一套政府班子,北京有的,南京都有,什麼六部、五府、錦衣衛,統統齊活。

所以後來咱們經常在電視劇看到,為什麼明朝一個吏部有兩個尚書,這裡麵,其中一個是南京的。

至於南京的錦衣衛,也就是所謂的南鎮撫司,北京的錦衣衛,是北鎮撫司。

而事實上,第一代,根正苗紅的南京錦衣衛,他們的衙門才叫北鎮撫司,隻是因為他們跟著朱棣去了北京,南京又設了新的錦衣衛,大傢夥一合計,得嘞,你們南京的衙門就叫南鎮撫司吧,咱們正好南北呼應。

後來朱高熾繼位,朱高熾不喜歡北京,是因為他打小是在南京長大的,他更喜歡江南,所以就打算在帶著朝廷回南京去,讓太子,也就是朱瞻基去南京修繕皇宮,還冇等朱瞻基這邊把裝修好,朱高熾就死了,朱瞻基又回到北京即位。

跟他爹不同,朱瞻基是在北京長大的,所以就存了把首都改到北京的念想,要不然,人家該說,朱家三代祖孫都在行在裡待著,不回首都,這叫什麼事啊?

但是遷都回北京,那三大殿就得修好,可是也奇怪,三大殿一修就遭雷劈,一修就遭雷劈,朱瞻基冇轍,就問群臣,“此莫不是上天降怒?”

有不怕死的言官就拿朱棣說事,“陛下難道忘了太宗文皇帝篡改曆史之事了嗎?”

原來,當年朱棣做皇帝之後,擔心後世說他造反,存心抹掉這一段曆史,就將建文四年並進了洪武年號之中,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

但是史官是什麼人?那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曆史絕不容篡改!”

朱棣一發飆,“汝等欲學方孝孺,請誅十族嗎?”

史官也硬氣,彆說十族,一百族都行,曆史就是不改。

朱棣到底冇敢濫殺史官,濫殺史官,必有不詳。但是朱棣還是把這群史官給趕回了老家,另找了一批心腹來編撰曆史,稱自己是正統繼位,朱元璋一死他順位繼承。

朱瞻基想明白了,於是就又把曆史改了回來,稱朱允炆纔是正統皇帝,朱棣確確實實是造反謀逆奪來的天下。

曆史一改回來,三大殿就陸續開始著手修複,這次倒是冇遭雷擊,但冇等修好,朱瞻基也嗝屁了,等他兒子朱祁鎮登基之後,謹身殿完工,從那刻開始,北京,纔算是正統的大明首都。

老朱家的事亂七八糟,也直接導致明史於後世引起眾說紛紜,加上一堆漢奸、韃子編排抹黑,以至於有明一朝總是讓人有一種霧裡看花之感。

就好比明朝稱皇帝到底該怎麼稱呼一般,萬歲?皇上?陛下?

眾所周知。明亡之後是為清,後世對於清宮劇的拍攝有種病態的熱衷,以至於逐漸讓人有了一種錯覺:皇上是韃清的專屬稱謂。

韃清起於野豬皮,他們最初的首領稱謂汗,這是基本常識,後來立國,朝堂上的一切對於他們都是空白的,所以明朝的所有都照搬了過去,甚至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連韃清的情報總局剛開始也叫作錦衣衛。

皇上這個稱呼起於明,古時候百姓多在家中為皇帝設長生牌位,寫的就是“當今皇上萬歲”牌位。

既然起於明,這個稱呼也並非禁忌之詞,為什麼不能提呢?

這就是因為後世滿大街的清宮劇導致,一提到皇上就想到韃清,從而打心裡厭惡,憑什麼韃子用的次數多了,這個稱呼就屬於他們了呢?

這就好比棒子天天喊著孔子是他們的,難道有朝一日韓劇裡,一群棒子讀書人給孔聖人磕頭,咱們從此就把孔子讓給他們了?

矯枉過正了。

不提後世張廷玉、蔡東藩等韃清士子所著明史、野史,明實錄中,稱皇帝為皇上,是有出處的。

儒士沈世榮上疏拍朱元璋馬屁,多次用到這個詞彙“皇上翦伐群雄以武功定天下,拯生民於水火之中,奠四海於枕蓆之安,驅夷狄複中夏。”

官場之中,欽天監曾有摺子,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皇上承運以來,曆雖以大統為名。”

明實錄是明朝解縉等人所編著,以充分說明,稱皇帝為皇上是確有出處的。

之所以大家於明史多有紛爭計較,都是因為老朱家的事太亂。

朱允炆腦海裡對於明朝的認知,隻有當他這三個多月,看瞭如此多的各地奏章之後,纔有淺顯認知。

真是,迷霧中的大明。

『如果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