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偉大的民族締造偉大的國家(上)

[xs321.com/]

雨停了!

肆虐江西一省、湖廣南直隸部分地區連續一個多月的暴雨,終於停了!

洪水帶來了無法用文字形容的毀滅,給災區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數以百計的村莊被沖毀,無數的百姓和官兵死在了這次災情之中。

這是一場災難,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但是天災隻要過去了,傷害是一次性的,曆朝曆代的朝廷從不會害怕天災,唯獨怕的是天災之後的事情。

一場災難之後,必然還會有另一場新的災難。

天災之後必有**!

天災帶來最可怕的毀滅不是殺死多少人,而是毀滅百姓賴以生存的基本:糧食!

冇有糧食人就會餓死,而當人餓死之前,人往往會想儘一切辦法活下去。

這纔是百姓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次巨大的天災之中,大明的官兵健兒用自己的行動獲得了民心,百姓們對大明這個朝廷的認可,對朱允炆這個皇帝的認可是高度崇奉的,因此即使麵對著洪水後糧食短缺的困境,百姓們選擇默默的承受,而不是操起農具嘯聚在一起衝擊官倉府庫。

質樸的百姓們甚至主動幫助官府修路排水,方便官倉的糧食可以順利的押解到各大軍營。

先供著軍隊來吃!

“勒緊褲腰帶也不能餓死一個百姓!”

戰勝了洪水和天災後的大明軍人迸發了高度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他們在歡呼之後卻是選擇用肩膀扛著糧食送到每一處百姓聚集的地方,他們連死都不怕,還怕餓肚子嗎?

自朱棣這個副總指揮往下,所有大明的軍伍健兒在抗災之後又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賑災當中。

這是一種足以感天動地的軍民魚水情。

“自古以來,從未有過朝廷節製之兵為百姓而抵抗天災之事,更從未有以軍糧賑災之事。大明的卒武兒郎為抗洪而死,又為了百姓之活命而甘之如飴的餓著肚子,我等生為大明之人,是天底下何等榮幸之事。

大明萬歲,大明軍人萬歲,皇帝萬萬歲!”

江西災情的情況充斥了求是報,在此番災情中的英雄事蹟被曉諭天下,也同樣在這個時候,一篇署名‘馬恩慧’這個皇後的文章讓天下人更是感動到無以言表。

“自本宮及下,皇宮將一日一餐,一碗素粥,所有糧食優先供應江西,勒緊腰帶也不能餓死一個百姓!”

義動天下,無外如是矣。

朱家的江山,幾百年都冇人撬的動了。

“放糧!”

朱允炆捧著一碗稀粥,一樣喝的有滋有味。

“各省組織民夫通路,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將糧食送進江西。在百姓飽腹之前,朕這個皇帝如果吃的滿嘴流油,那就無顏於世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論朱允炆的行為是不是在作秀,是真心還是假意,當朱允炆捧起粥碗喝著清湯寡水的時候,江西無論是一省佈政,還是基層胥吏,都自發節衣縮食,將糧食送進各府縣的每一處粥棚之中!

皇帝在救江西,全大明也在救江西,江西人也在自救!

以贛商總會牽頭的賑濟,短短旬日之內就籌集到了近四百萬石糧食投放進入民間,如此龐大數量的糧食足夠整個江西食用兩個月!

這是一筆救命糧,是一筆足夠支撐著朝廷將江西各處要道疏通,使得朝廷的支援馳入江西的救命糧!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真正讓朱允炆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瘟疫!

數萬具屍體或充塞與河流之中,或曝曬與暴雨後的陽光下,瘟疫不可避免的產生。

所謂的瘟疫,就是可傳染的病毒啊。

以大明的醫療體係,對於任何一起疫情都不存在大規模的救治能力,而且這一次的疫情也並非是朱允炆印象中臭名昭著的天花流感,而是一場新型未知的傳染,得病狀態宛若瘧疾,卻又比瘧疾更加的嚴重。

“現在南昌本地被感染者大約有幾十人。”

朱允炆的聖駕在雨停後到了南昌,也算是到了此番災情的最前線,更近距離的鼓舞著江西百姓活下去的民心鬥誌。

“馬上安排隔離治療。”

朱允炆下意識的開口,卻發現所有人的麵色都有些糾結。

“還愣著乾什麼,去做啊。”

朱棣歎了口氣,站出來拱手道:“這次的疫情非同以往,良醫也冇有治癒的法子,甚至反被傳染,而今想要摸索出救治方案,非年月不可,臣恐屆時傳染擴散,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請陛下允臣,射殺疫民。”

朱允炆麪皮抽動,一拍禦案站了起來,指著朱棣,身體微微顫抖。

“你說什麼?”

百姓得疫,作為這個國家的領導者之一,朱棣竟然提議射殺疫民?

“殺一人可活百人,罪孽乎,仁慈乎?”

嚴震直歎了口氣也站了出來:“陛下,救治的困難度太大,與其隔離讓這些百姓自生自滅,在病痛和饑餓的折磨中哀嚎而死,不如果斷處置,後以火焚之,可保萬全。”

“一應罪孽由末將領。”

河南都指揮使湯弼走出班列,淡然道:“末將去做,事畢後當自戕謝罪。”

黑鍋是不能讓皇帝來背的,如今軍民一體同心,正是朝廷威望最隆的時候,任何人做這件事,想要安撫住民心,都要拿命來填。

“發現一例處置一例,如此可從根本上堵截傳染的可能性。”

嚴震直繼續苦苦勸道:“如今江西各府都在恢複民生,清查街道,為了防止屍瘟的傳染已經開始焚燒屍體,在這個當口切莫婦人之仁,隻要控製住這些已被查出來的疫民,就不會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現象,這纔可以活更多的人,不然他日一旦蔓延,一城瘟、十城瘟,死的人可要比洪災更甚啊。”

殺一人可活百人,仁慈還是罪孽?

這個道理朱允炆懂,但是他開不了這個口,因為在他的記憶中,每一次疫情,國家都在傾儘所有的保護和救治百姓,而現在他唯一能做的,竟然是清理掉這些疫民?

“臣在北地打仗那些年,草原人如果感染了瘟疫,便裸身躺在草原之上,以刀刃割開自己的軀乾,吸引禿鷹啃食,天葬是為一個勇士的最高肯定。”

朱棣默默的說道:“同樣,當臣麾下的健兒被感染後,也會勇敢的自戕,他們寧願赴死也不願意傳染坑害手足戰友。”

“陛下,不應在猶豫了,讓末將去做吧。”

湯弼繼續開口勸道,這個曾在抗洪前線,以身軀硬抗洪水數日之久的將軍此時也是心急如焚,他的名聲隨著這一次抗洪之戰本將會流芳百世,但現在他不得不站出來抗下罵名。

總有人應該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

朱允炆閉上眼睛,他已經有了決定。

正如朱棣所說,這不是他發慈悲的時候,湯弼會將所有的罵名都背過去,會‘瞞著’他這個皇帝做這件事,而事後,朱允炆會‘察覺’到,而後一怒之下賜死湯弼。

這件事,就會被永遠的掩埋。

不僅江西的百姓會安全下來,他朱允炆聖君、仁君的名聲也不會受到損害。

“去”

正當朱允炆準備應允的時候,大堂外,江西右佈政使鄧肅走了進來。

“陛下,那些疫民,自殺了!”

當這些百姓發現自己感染瘟疫,而又不可被治癒,甚至會傳染其他人之後,這群百姓做了最錯誤的選擇。

總有人可以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