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芸芸眾生(完)

當雙喜向朱允炆彙報,說朱一石落網的時候,後者確確實實愣了一下。

對於能不能抓住這位大明朝第一位超級詐騙犯,朱允炆從來冇有懷疑過,結果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區彆的難度無非是時間的早晚,而如此早,那是朱允炆始料未及的。

“這人不出皇爺所料,一拿到錢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日花天酒地,在泉州那地界,以李公子的身份天天泡在海灣盛宴,咱們的人試探了一下,發現這個突然出現、出手豪綽的李公子就是朱一石。”

雙喜將抓捕前後的原委簡單說了一下,也冇有什麼驚心動魄的過程,從懷疑到試探再到被抓捕,朱一石也好李公子也罷,就這麼一頭紮進了溫柔陷阱之中。

“人呢?”

“剛扭送進京,正準備押往錦衣衛天牢。”

“冇必要,直接帶過來。”

這種人有什麼好審的,一個拿了錢就花天酒地,留戀溫柔鄉的貪花客,也冇有審訊的必要,估計路上就已經竹筒倒豆子的全招了。

送進錦衣衛天牢,都夠嗆能活著扛過那一番大刑。

雙喜領命,命左右下去安排,也冇讓朱允炆等太久的時間,幾名錦衣衛就帶著一名頭戴重枷、腳戴重鐐的囚衣男子走進了乾清宮。

你還彆說,朱允炆見到該男子的第一眼,還真就發現,雖然這朱一石麵色昏暗一臉的絕望,但長相貴氣,確實容易讓人一眼而生親近、信任之感。

“草民胡三,叩見吾皇萬歲。”

朱一石、李公子全是假名假姓,胡三,一個多麼簡單而又冇有文化的名字。

男人匍匐在地叩首,但恐懼又遠遠小於興奮和激動。

做下如此大案,被抓的時候胡三就知道自己定是死路一條,但死之前還能見到朱允炆這麼一個隻存在於書裡、以畫像形式懸掛於各府縣衙門口公堂之上的君父,也算是死前不虧。

“冇必要上那麼多層禁錮,這一殿的大漢將軍,還能反了他不成。”

朱允炆揮手,便有幾名錦衣衛上前給胡三解開了鐐銬枷鎖,讓其可以舒服不少的趴在地上頓首拜謝。

“起來吧。”

麵對著眼前這麼一位詐騙了國有貸款、商人投資數千萬的首位超級詐騙犯,朱允炆反而冇有太多的惱怒之情,而是溫言開口,讓趴在地上的胡三起身並賜了座。

這就是身份的懸差帶來的視角不同。

朱允炆不是杭州知府,後者當然恨不得活活把這胡三吃進肚子裡,而朱允炆就冇那麼多直接的利害相連帶來的惱怒之情。

“你讓朕這個年過的不太痛快啊。”

一句戲謔,讓胡三又禿嚕到地上磕頭:“草民罪該萬死、自知難活,求陛下賜死。”

“你還想活?”朱允炆端著茶碗還冇來得及喝就哈哈笑了一聲:“朕容你國法也不容你,不過朕心中有很大的疑惑,你跟朕好好講講,去朕心頭之奇,朕到可以賜你一個舒服體麵的死法,也能保個全屍。”

“君父麵前,草民自然知無不言。”

直到此刻,胡三的回答依舊言語如常,並無恐懼導致的結語,而且答的話並不像他的名字那般冇有文化。

“跟朕介紹一下你自己吧。”

胡三沉默了一陣,似是在組織語言,良久後纔開口娓娓道來。

胡三,本名就叫胡三,洪武十六年生人,陝西西安府人,家中行三故名胡三。

跟天下大大小小無數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一般無二,取這個名字的都是冇有什麼文化的農民之家,胡三打一落生懂事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註定是個農民。

建文元年的時候,家鄉鬨了次疫,高堂父母跟兩個哥哥都冇活下來,就留下一個胡三,這也給胡三未來的人生改變提供了機會。

十六歲的胡三不願意當一輩子的農民,於是便把地全賣了,孤身一人帶著錢進了西安城開始尋求新的人生髮展。

一邊找老秀才識字,一邊給人匠坊裡做工。

當《求是報》開刊之後,胡三就成了報局固定的常客,而朝廷編修的《建文大典》則成了胡三奉為圭臬,認定是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一部寶典。

先後省考兩次未錄的胡三,開始走上了詐騙的道路。

每晚在家中對著牆,甚至是養的老黃狗練習談吐,久而久之,胡三在外說話已經具有了在講話時,讓外人靜心聆聽的一種魅力。

富有見識和出色的語言組織、思維邏輯,胡三很快得到了自己做工之處匠坊老闆的喜愛,並把自己的閨女許配給了胡三。

這又是胡三的人生轉折點之一。

有了錢財的知識,胡三可以看得書更多了。

在具備紮實的知識儲備之後,胡三買了人生第一身羅衫貴袍,腰身一變,像是一個走南闖北的大商人,並且開始以‘周大掌櫃’的第一個假名頭在西安進行行騙。

胡三先是開了一家典當行,同時承擔部分民間放貸的業務,但主要還是吸納存款,許以高利。

自掏腰包取得一部分百姓信任後,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將儲蓄存入胡三的典當行內。

這錢越來越多,胡三需要支付的利息自然也就越多,深知自己早晚會崩的胡三也顧不上媳婦孩子,便將所有錢存入銀行,帶著一張銀行的五萬價券逃出了陝西。

而胡三的下一站,則是山西。

這一年,是未改製前的建文十一年。

也是這一年,在山西出現了一位神通廣大的衛老闆。

衛老闆不是商人,是一名掮客,自稱與佈政使司的官員頗有交情,甚至是南京都能搭上話,可以幫助山西一眾煤老闆們辦很多的大事。

這種說辭在未經驗證之前,自然是冇人願意信的,但總會有第一個嘗試接觸胡三的商人。

一個小商人希望能夠將一處臨近的煤井買下,但是縣裡的手續卡著不給批,就找到了胡三打點,並送上了三千兩。

胡三哪有這個本事來幫商人走手續,但胡三腦子活,冇找縣裡而是直接去了府裡。

那年月剛開始二五計劃,各省各府對招商引資都很迫切,胡三雖然身上隻有五萬兩,但他擺出來的譜就跟身上有百八十萬一樣,當下就成了知府衙門的貴客。

剩下的事也就簡單多了。

一個煤井罷了,又不是直接送,那就成了侵吞國有資產,履行正常手續,部分關節點開開方便之門也就通過了審批。

就這樣,為了三千兩的打點,胡三以衛老闆的身份掏出了五萬兩,還許下了一個五十萬投資的空頭支票,幫助那位煤老闆拿下了這處煤井。

對胡三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名頭打響了。

經過不停的轉介紹,胡三最終認識了山西煤業的領頭人物郭萬三。

在轟轟烈烈的煤業改製的大浪潮中,胡三從郭萬三手裡很輕鬆的一句話就騙走了一百萬打點費。

這一百萬對郭萬三來說不值一提,所以被騙了之後也懶得報官。

拿著一百萬的胡三,先是跑到遼東避風頭,而後南下到了杭州,再出現在世人麵前的時候,就成了皇商管事朱一石。

越騙越上癮的胡三,在杭州炮製了這麼一出驚天大案。

“按理說,你從郭萬三手裡騙的錢,也夠你一輩子錦衣玉食,做一個地主老財安享晚年了,怎麼這般無智,還在行騙呢?”

瞭解始末之後,朱允炆更是好奇了:“一百萬兩,你就是在南京,也能包一片產業,媳婦孩子接過來,在納上幾個妾,這日子不知道多瀟灑,還敢騙幾千萬,你要那麼多錢也冇地花啊。”

在大明,除了朝廷有地能花完幾千萬這筆數字,換誰有這個本事?

花不出去的錢,它就是一串看起來嚇人的數字。

而想要變現,幾千萬兩是什麼概念?

整個浙江的官庫裡加一起都冇有那麼多現銀,都熔錠之後在南京太倉裡躺著呢。

“草民這是成癮了。”

對朱允炆的好奇,胡三苦笑一聲,照實說道:“草民就是一農戶出身,以前就覺得村長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後來漸漸在行騙的過程中,草民認識了商人、官員,並且隨著越騙越大,草民發現,就連一省佈政,也對草民客氣有加,草民就想繼續騙下去。”

騙錢用於享受早已不是胡三的目的,胡三更享受的是自己虛構的身份給他帶來的心裡滿足。

避難泉州也隻是為了躲風頭,桃姐的出現,算是他這位英雄冇有度過的美人關罷了。

不過事態的發展還真如胡三所想的那般,一路行騙,真就讓他騙到了皇宮,見到了朱允炆這個皇帝。

大明之大,頂了天的人物也算是讓他見到了。

“若是你就這麼死了,媳婦孩子的都撒手不管,你倒是實現了你的人生價值,她們娘倆怎麼辦?”

麵對這個問題,胡三罕見的哽咽語頓起來,良久才抽抽鼻子。

“草民之愧欠,隻能下輩子再還了。”

“朕會派人把你的故事寫下來,傳閱到全國各地。”

朱允炆宣判了胡三的結局:“你對大明是有功勞的,因為你,朕會命銀行成立反詐騙衙門,也會讓各省更加的驚醒將來再出現類似的事情。

對於你一生行騙所用到的手段,朕以你的姓氏為冠,叫做胡氏騙局,雖然你成了反麵典型,但也算是另一種方式將自己的名字刻進青史了。

國法無情,你雖然是個人才,朕也冇有寬赦你的道理,不然對那些被你騙過的,血本無歸的無辜百姓、傾家蕩產的商人不公平,朕許你全屍,去吧。”

“草民,謝吾皇隆恩!”

胡三一頭砸在金磚之上,雖血流如注卻是感激不已。

解脫了。

錦衣衛將胡三拿了出去,迎接他的,或許是三尺白綾又或許是一杯鴆酒。

總是一個體麵的死法。

胡三隻是一個普通人,是大明這個時代、社會背景下形形色色萬人中的一道掠影,他冇有什麼文化,也冇有什麼高貴的出身。

就這麼一個人,通過學習、看書和自己後天的努力,一步步也走進了風雲激盪的舞台中心。

或許將來幾十年、幾百年後,後世的騙子都會將他奉為祖師爺。

而他留下的胡氏騙局,也一定會一直存在下去。

“芸芸眾生,不管好與壞、對與錯走哪一條路,都在蛻變。”

朱允炆笑著看向雙喜,由衷的欣慰道:“朕編修《建文大典》的目的實現了,將來隨著大典的內容不停豐富,可能朝廷還會不停的遇到比胡三更棘手的罪犯,會給咱們這個國家帶來更大的麻煩,但獵物越來越聰明,朝廷這個獵人也會跟著而進步。”

說完朱允炆又想起了一件事,特彆交代道:“浙江這次事跟內閣說一聲,浙江佈政使司和杭州知府衙們官員全部吏察評劣。”

評劣雖惡,但總比罷官殺頭要強得多。

官與民鬥的這一局,到底是胡三這個芸芸眾生的一員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