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四百零八章:三個訊息

大名崇禎三年六月,夏日的溫熱海風吹襲著對馬島鬆林,陣陣鬆濤似海浪滾動,令嚴原城堡內新任征夷行營大總管張通心情放鬆。一直都是旱鴨子的張通,走了半個月的海路,吐得他頭暈腦脹。經過了七天的休養,他才養回了精神,今天他要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被張大帥稱為對馬島西門慶的楚留香。張大帥對於楚留香可以說是譭譽參半,這個楚留香獨自帶一百多火銃兵就拿下整個對馬島,張大帥認為此人有功。

可這個精蟲上腦的東西,不經上報擅自出兵犯了大罪,被張大帥交於付瑞閣管教。今天張通召見楚留香,一是想看看這個風流人物倒地長什麼樣,二是想深入瞭解一下對馬島的風土人情。張通今天穿了件透氣布衫,在倭國城堡穿堂風蹂躪下昏昏欲睡。這時,穿了件絲綢長衫手拿倭國描金摺扇的楚留香,一步三搖地走了進來,他冇穿破奴軍戰襖所以很優雅地對張通一拱手道:“張都統召見職下,不知有何見教?”

差點睡著的張通,在聽到楚留香的問話,強打精神用手點了點身邊的茶幾道:“你個狗日的一年多不見,居然名傳**!咱們倆都是老相識了,虛的就不聊了,你就給我聊聊這對馬島的風土人情。”

張通的問話讓楚留香有些傻眼,彆看白山之戰時,楚留香作為張大帥貼身護衛與張通多有照麵,可張通的提問楚留香回答起來有些害羞:“張都統,這對馬島倒是風景不錯,可你要問職下人情就有些勉強了。對馬這幾個島總共冇幾個人,職下上次犯錯後有些心急,這對馬島上倭國男人也就二千來人。職下殺了一半,另一半押回了破奴城給張大帥還債了。”

剩下的張通也不好問下去了,女人肯定也被押回破奴城做了奴隸。楚留香還是很有眼力勁,他一麵端起茶幾上的茶壺給張通倒茶,一麵半坐在倭國榻榻米草蓆上道:“張都統,咱們的好日子要結束了,據水師傳來訊息說,倭國最近在對馬島東側和東南都發現了倭國哨船。你是征夷大總管,就讓職下帶兵上陣吧!打倭國職下熟悉得很。”

“此事不急!我問問你倭寇假如要來對馬島,我破奴軍將如何應對?”

“嘿…嘿…嘿!這些大事張都統是在考職下吧,倭國人如大帥所說畏威而不畏德,咱們占據了對馬島他們不來試探進攻一下是不可能的。戰前軍事佈置不是職下所能瞎說,隻不過把倭寇放上島來打既能發揮我破奴軍善於陸戰的長處,又能多抓俘虜回去還債,何樂而不為呢?”

“咦!你個西門慶花花腸子不少呢!怪不得張大帥說你小子膽大包天有心眼。行!就憑你今天這話我就讓你回去帶兵。”張通這是在做順水人情,張大帥在他來對馬島之前就跟張通交代過。楚留香這人有急智且膽子大心細,是個好苗子,假以時日必成大器。這次給楚留香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就讓他繼續帶兵上前線掙軍功。

日本這個時候是幕府掌權時期,日本天皇就是個廟裡的泥菩薩僅僅一個擺設罷了。要是數月對馬島冇動靜本不是大事,可破奴軍自打占據對馬島後就加強了對馬島周邊海域的控製,從日本國到對馬島的朱印船更是來一艘失蹤一艘。直到崇禎三年四月,日本幕府才發覺對馬島出了問題。本來日本與**常有領土糾紛,**一直認為對馬島是他們的固有領土。可**水師戰力很弱,日本國不去找**的麻煩就不錯了,**這個懦弱小國還冇有膽撅大日本國虎鬚。

隨著越來越多地訊息顯示,占據對馬島的人好像是草原新興霸主破奴軍,這就令日本幕府有些憤憤不平。對於草原上的霸主,日本國從來就不畏懼,自從數百前草原霸主大元帝國被神風殲滅於海上後,日本國就冇怕過草原上的霸主。因而,在得知他們對手是何人之後,日本國開始並未過於上心,他們隻是派哨船前往探查。

而日本執政的幕府將軍為德川家光,對馬島失去聯絡一事上報到幕府老中(作者注:老中在幕府未設立大老前,為日本幕府民事最高官職。)酒井忠利那裡,酒井忠利隻是把這個文報夾雜在眾多文報中上報了事,這就使得破奴軍可以輕鬆往對馬島兩個主島上調運各種作戰物資。作為破奴軍新任征夷行營大總管的張通,在基本備戰完成後開始進行佈局。其實他的戰法與楚留香所說幾乎一致,就是把水師楊千圖部調往**釜山,這樣一來隔海相望的破奴軍水師就能在哨船發現敵人後用三天時間趕到戰場。

張通打仗可以說是破奴軍中最求穩的戰將,在不知道詳細敵情的情況下,他隻能按破奴軍最擅長的打法進行佈局。張大帥常言:不知敵情時切勿浪戰,可用破奴軍最為熟悉戰法儲存實力,待摸清敵人戰力深淺後再行反擊。破奴軍打仗如狼,不但要學會忍耐更要學會放棄,當遇到強大的對手時即便是有獲勝的機會但損傷過大也應該考慮放棄。但張大帥明確強調,這種情況必須得到他親自下令,如若不然即視為逃離戰場論處。

為了穩妥起見,張通下令付瑞閣部五千戰兵和二千孩兒兵輔兵駐防上對馬島,他則帶本部六千戰兵和三千孩兒兵輔兵駐防下對馬島,剩餘人馬全部由副統領費金留守蝦夷。其實蝦夷地方廣闊,雖然不能和草原相比卻比對馬島大上十數倍。費金在哪裡主要還是給那些不適應坐船的將士進行訓練,要不然到了關鍵時候要出大問題。

破奴軍對於暈船訓練也十分簡單,水師把暈船的破奴軍戰兵一個個綁在船艙中,任由他們在海浪中眩暈嘔吐。其實也就幾天功夫,人就適應了大海的顛簸,也有訓練中出人命的事情,這種在訓練中死人破奴軍各戰兵營都司空見慣,數萬人死那麼五六個人大家都冇太在意。破奴軍發現倭國大規模戰船是駛向對馬島,是在大明崇禎三年九月中旬,破奴軍難得經過幾個月冇有打擾的休養訓練,早就恢複了原有戰力,麵對倭國的進攻他們顯得信心十足。

最早發現敵船隊的破奴軍哨船穿過對馬島中部水道,先是向征夷行營大總管張通彙報敵情。據哨船觀察,倭國船隊以朱印船為主,朱印船數量在七十艘左右估計是倭寇在運兵。負責護衛這支運兵船安全的是外圍三艘信長鐵甲船,以及十餘大安宅船,至於說小早船和關船數量達一百餘艘。哨船的這個探報稱敵船隊可能在兩天後到達對馬島。這個訊息讓張通舒了口氣,他最怕是敵人冇有動靜,一旦倭寇找上門有多次大戰經驗的張通反而冷靜了下來。

張通一麵下令哨船給釜山修整的破奴軍水師傳令迎敵,一麵下令上對馬島的協統付瑞閣部小心應對。這次張大帥讓張通帶領了二萬孩兒兵,就是想讓這幫年滿十六歲的孩子們在實戰中快速成長。另外破奴軍張大帥還為征夷行營準備了三萬金狼營孩兒兵,以備後期投入到對倭戰場。這主要還是張平安考慮到孩子對大海的適應性要強於大人,另一方麵孩兒兵暫時冇有家庭拖累,更適合在海中長期航行。更重要的一點是,常年接受軍訓的孩兒兵服從性和紀律性遠超於破奴軍普通戰兵。

雖然冇有與倭寇多次交手地經驗,可上次在哈森蘇木戰場上倭寇地表現確實不太入破奴軍法眼,但破奴軍從此次戰爭中多多少少知道一點倭寇的戰法。那就是,倭寇打仗中戰意最強悍的人是那些手拿倭刀,身上披有盔甲之人,其他人更像是吆喝助威看熱鬨的閒人。要是戰事順利倭寇倒是有一戰地勇氣,一旦帶頭大哥死亡或者受傷,其他人幾乎失去了敢戰勇氣。情報處在戰後審訊俘獲的倭寇,大致瞭解了倭寇組成。

倭寇打仗與大明戰法頗有相似之處,大明上萬大軍能打仗的隻是數百各將軍的家丁,而倭寇作戰主力則是各大名豢養的家臣武士,其他戰兵都是臨時征召來的農民。這些農民兵被倭寇稱為足輕,由足輕組頭帶領,武器多為自己削竹子製成竹搶。稍微厲害點的是倭寇稱為鐵炮的鐵炮足輕,他們的帶頭人被稱為鐵炮組頭,鐵炮組頭是由低級武士出任。破奴軍繳獲過倭寇使用的鐵炮,不過是比建奴**火銃射程還短的火繩火銃。

這次日本征討對馬島主將是幕府老中酒井忠利,幕府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在得到對馬島失去聯絡的訊息後大為震驚。他斥責酒井忠利麵對國土喪失不作為,隨即下令酒井忠利籌集進攻對馬島的兵力,並且告訴酒井忠利要是不能收複對馬島,就切腹對天皇儘忠。儘管天皇此時隻是幕府的一塊遮羞布,但經常拿出來擦一擦鼻涕還是很管用。於是乎,日本國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派出大軍征討大明破奴軍征夷行營強占的對馬島,一場征夷大軍對另一支征夷大軍的首戰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