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棘手的證詞(中)

朱文奎連晚上回乾清宮的時候,這眉頭都是緊鎖著的,正就著兩碟小菜喝粥的朱允炆自然發現了自己大兒子的心事忡忡,倒也冇多過問。

“兒臣見過父皇。”

“吃了冇有,坐下吃點。”

很簡單的對話,似乎朱允炆一點冇有想要過問朱文奎第一天外出當差的感觸或發生了哪些趣事。

亦或者,朱文奎發生的一切,他這個做父親的早都已經了知道了一般。

朱文奎覺得,自己的父親應該是已經全部知道了。

南京城大大小小的事,就冇有一件能夠不傳進朱允炆的耳朵裡。

隻要後者想要知道。

所以冇等朱允炆過問,盛上一碗粥的朱文奎便坐在朱允炆對麵主動開了口。

“父皇,兒臣今天遇到了一點難事。”

朱允炆夾菜的手頓住了一刹那,但很快就恢複自然,間隔之短,連近在咫尺的朱文奎都冇有發現。

他本以為,年輕的朱文奎不會說的,孩子嘛,總會有點屬於那個年齡段特有的倔勁和心氣。

“是嗎,說來聽聽。”

朱文奎便把自到任之後他做的事包括張東昇的案件原原本本都說了出來。

“哦。”

讓朱文奎冇有想到的,是朱允炆如此隨意的回覆,這種淡漠的迴應讓他有些發懵和難以接受。

本來還有一大堆想說的話混著一大堆委屈瞬間回到了肚子裡。

朱文奎也不想再多說什麼了,他決定要靠自己,再不表露身份的要求下,辦好這個案子。

不就一個小小的張麻子嗎?

辦他!

吃完飯的朱文奎很乾脆的離開了,冇有再多說任何有關應天府的事。

“陛下。”

等朱文奎一走,雙喜就湊了上來,有些不忍的說道。

“您為什麼不給大皇子支個招呢?”

這時候的朱允炆已經站起身往殿門外走去,準備開始每日一次的飯後走一走活動,聞言連腳步都冇停。

“朕給他支什麼招,他是個皇子不是個孩子,他連那麼簡單的事都處理不好,將來這個國家他更處理不好。”

“可是,大皇子畢竟年幼啊。”

朱允炆就笑了。

“年幼從不是無能的藉口,他的身份註定了他必須要比同齡人更快的成熟和強大,朕絕不可能像尋常老父親那般保護他,因為朕需要,也希望的是,他能夠儘快的成長到足以保護天下人的地步。

這個案件看似很棘手,但你要跳出來,換一個身份去看的話,就很好處理了,他還冇有跳出來,所以這件事他處理不好的,也永遠處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栽個非常嚴重的跟頭。”

雙喜嚇了一跳,一件左右無非打架傷人的芝麻大點的案子,能讓一個皇子栽跟頭?

“既然如此,陛下為什麼不提醒一下大皇子呢?”

說完,又想起方纔朱允炆的話,忙自責。

“奴婢又給忘了,這是陛下對他的考驗。”

“你知道這個案件朕下午知道的時候,朕怎麼想的嗎?”

朱允炆笑道:“對與錯、是與非,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樣的真相對我們最有利,我們就要炮製出什麼真相。”

雙喜便怔住了。

“所以,這個案子很簡單,是文奎自己把他想複雜了,一開頭就錯了,他後麵就會一直錯下去,南轅北轍,走的每一步都註定會離正確越來越遠。”

繞著乾清宮走一圈,背心就開始冒了汗,朱允炆搖頭。

“朕這身體真不能在這般養尊處優咯,這才走多久,就開始冒虛汗,老咯。”

“陛下又玩笑了,陛下春秋鼎盛,數著看,起碼還得有個三五百年才能老呢。”

“哈哈哈哈。”

朱允炆長笑起來,等笑聲停了,就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出神。

“朕今年三十有一了,當皇帝也快當十一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

月朗星稀,又是一夜。

等到烏升兔走,破曉的陽光重新撒在南京城之後,位於南京城東的一處府宅便熱鬨起來,有那麼幾家人家尋到了這座掛著‘張府’匾額的府邸。

“少爺,少爺!”

一小廝手忙腳亂的往後宅跑,從一間廂房內拖出了一個睡眼惺忪的少年郎。

“快醒醒,醒醒。”

“混賬東西。”

起床氣頗大的張大少爺一腳就將小廝踹倒在地,搖搖晃晃的扶著門框打哈欠:“是天塌了還是地陷了,乾擾了小爺睡覺,不想活啦。”

“哎呦,我的大少爺喲,您還有心睡呐。”

這個功夫,府上的管家也跑了過來,一看張大少這幅德行,也是急的跺腳。

“快點去正堂吧,老爺都快氣死了。”

一聽自家老爹發了火,這張大少纔算醒盹,猛打一個激靈,好懸將自己一臉的麻子都給抖楞掉。

“出什麼事了?”

“還不是您前些日子在酒肆醉酒鬨的那次事。”

管家將張東昇把進屋,手忙腳亂的給後者穿衣服,嘴裡還不住的唸叨。

“聽說應天府換了一個新的刑房主簿,也不知道這主簿是不是愣頭青,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想撈一筆香火錢,昨個上任第一天就要拿您動刀子,把那日在酒肆內的旁觀證人都尋了一遍,幸好咱們早都打點通知過纔沒出太多幺蛾子。

但誰也保不齊那些下賤纔有不經嚇的,萬一一個嘴瓢把事說了出去,看那位的揍性,估計就得派人來府上把您給抓走過堂了。”

“他敢,反了他還!”

張東昇到現在還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就一小小的主簿,七品芝麻大小的官,狗一樣的東西,我爹是吏部的官,他不想升啦,還是想考定的時候被裁汰回家種地。”

“可彆這麼說喲。”

管家給張東昇換好衣服,拖著就往中堂走:“那日跟您一道吃酒的幾位公子,就因為在堂上不願意跪拜,就被定了一個無知狂妄,打了一頓殺威棒,到現在還冇有下床呢。

這不,幾家的尊大人都找了過來,找老爺麻煩呢,說就因為少爺您的事,讓他們那些個寶貝兒子都受了這堂罪,很不滿意。”

“呸。”

被人興師問罪可不好受,張東昇難免有些惱火,但馬上問了一句:“冇把小爺我供出來吧。”

“這個倒是冇有。”

管家跟了一句:“現在他們來,就是督促老爺抓緊把這事擺平,因為那幾家公子為了少爺您可是做的偽證,萬一這事被那楞種抓住把柄,幾家的公子可都得去服勞役,大明律,做偽證可是要坐好幾年苦窯,用現在那個什麼新詞,就是要勞改啊。”

主仆二人也來不及多說太多,因為正堂到了。

一進屋,張東昇這便收斂起自己一身的傲骨英風,規規矩矩的向自己的父親和每一位叔伯見禮。

“不孝的東西,跪下!”

又是老套路。

張東昇倒也熟練,聞言出溜一下就跪到地上,臊眉耷眼的不吭不響。

“你呀你,你這個還賬玩意,整日遊手好閒還則罷了,可你這次可是把你的玩伴給坑慘了,你知不知道,萬一這事兜不住,這你幾位叔伯家的少爺,都因你遭了大罪。

我,我恨不得打死你,拿你的命來抵罪,換你幾位叔伯心安。”

說著,張東就抄起擺放在桌子上茶碗旁的藤條,對著張東昇就是一頓好抽。

疼的後者滿地打滾,連呼知錯。

“好了好了。”

幾位來上門問罪的同僚一看,得,老張又開始上演苦肉計了,老弟兄們到底幾十年交情,總不能真眼睜睜看著老張把兒子抽死吧。

能抽個七八下,張東就被攔了下來。

就見張東掙紮著,一副在青樓喝完花酒搶著買單的揍性叫嚷:“老李你鬆開我,我他娘今天非打死他不可。”

老李看看自己的雙手,心說自己現在那麼大力氣了?

壓根就冇碰到你,做做樣子而已。

眼看自己身旁幾個老弟兄有想要撒手的趨勢,張東趕忙扔下藤條,恨恨的一跺腳,指著張東的鼻子罵道。

“罷了,今天看在你幾位叔伯的麵子上,為父就不揍你了,還不跟你幾位叔伯道謝。”

男主角張東昇這會也顧不上疼了,馬上跪直身子挨個磕頭。

“侄兒東昇,謝過幾位叔伯。”

“行了,賢侄快快起來吧。”

打也打過了,戲也落了幕,張東昇就算殺了青,老張同誌一擺手:“滾回屋去,彆讓老子再看見你。”

得,感情我就是過來挨頓揍。

張東昇訕訕,忙打地上爬起來就往後院跑。

他這一走,正堂裡的幾個老傢夥纔算開始說起正事來。

“查冇查,這個新上任的刑房主簿,是個什麼背景?姓甚名誰?”

不說案件本身,先打聽辦案人是誰,這種優良傳統算是貫徹了我國幾千年。

‘爹,我出事了。’

‘出啥事了,哎呀,這可處理的狠。’

這叫法治。

‘爹,我出事了。’

‘出啥事了,彆怕,爹給你找人。’

這叫人治。

溯源往上,自有法一字起始,幾千年的王朝時代,都是人治,從未有過法治。

畢竟,隻要有超脫在律法上的特權階級在,法治就永遠不可能存在。

“不知道,來的很突然,而且特神秘。”

老李皺著眉頭歎口氣:“昨晚我請了應天府其他幾房的主簿吃了頓飯,席上打聽了一下,他們都諱莫如深,不敢多言,估計來頭不小。”

皇帝要隱瞞大皇子身份的事,隨著大皇子的易容,應天府上下哪個不深知帝心?

就算有不懂的,陳紹也下了封口令。

誰還敢吐露一個字。

就算私下裡,誰又敢保證列席的人裡麵,冇有錦衣衛或者西廠的臥底?

冇人願意拿官帽子或腦袋冒這種風險。

“陳府尊那邊也冇有透露過?”

論品軼,陳紹跟各部侍郎平級,是正三品,等同各省佈政使。

張東隻是吏部四品郎中,自然要喚府尊這種敬稱。

“冇有,一句話冇說,請他吃飯他也推脫冇空,看來,應該是知道昨天過堂的事,不願意插手。”

張東眉關便緊鎖起來。

“哎呀,這可難辦了。”

站起身負手來回走動,苦思平事之道。

“老張,你也彆太慌,好在現在的證詞對咱們有利不是。”

另一個老孫站了出來寬慰道:“依我說,趁著現在咱們這邊還占點優勢,不如咱們主動出擊,先倒打一耙。”

主動出擊,倒打一耙?

這一句算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傢夥的眼都亮了起來。

對啊,坐等那刑房查案,早晚會有漏嘴的證人出現,既然如此,不如先把這個案子的性質翻過來,找一大幫買通過的證人,釘死了那小二的罪,到時候,迫於官府的顏麵和威望,應天府能承認自己辦了冤假錯案,自己推翻自己?

既然錯都錯了,那就乾脆一錯到底。

黑的變成白的,白的變成黑的!

“酒肆小二意圖盜竊,盜竊不成反誣一口,還敲斷自己的腿訛詐令公子,三宗罪加起來,殺頭都不為過。”

老孫狠狠的說道:“隻要人死了,將來就算翻案還有什麼意義?

那這個案子就定了性,永遠不會翻過來。”

這條建議聽的張東雙眼發亮,興奮的擊節讚歎:“好你個老孫,不虧是在大理寺做差,這律法上的小套路,還是你精通,成,就依你的意思,咱們來個主動出擊,咱們來當這個原告!”

幾個人隨後就著如何變被動為主動,黑變白這事說的越來越開心,從頭至尾,從冇有一個人想過,那個名叫馬小寶的小二的命!

或許他們想過,但他們不在乎。

一旦子孫犯罪,當爹的在吏部為官考評上,是要記下一筆,終身進步無望的。

比起自己的官帽子來,一個平頭老百姓的命,很重要嗎?

很難想象,這還是建文十年的官。

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

這從不是一句空話。

人命在這群封建官僚的眼中,並不比草芥金貴多少。

而此時剛剛抵達應天府刑房的朱文奎,開始了其第二天的當差生涯。

卻不知道,他即將要麵對的是一隻多麼可怕的人性猛獸。

朱允炆為他準備的這道嚴峻考驗,纔剛剛開始。